“我为烈士来寻亲”-中国文明网

“我为烈士来寻亲”

发表时间:2025-09-19 来源:中国文明网
字体:
打印:

  “打仗的时候,您害怕吗?”

  多年前,一次偶然的机会,85后浙江宁波姑娘孙嘉怿前去看望抗战老兵。眼见年过九旬的老兵双手布满老茧,身体患有残疾,她忍不住问。

  “孩子,哪个人上战场不害怕?但是不上的话,谁来保卫国家?”

  老人的话,让孙嘉怿深受震撼。此后,她一有空就到烈士陵园祭扫,还在个人社交平台分享图片和感受。

  “我想让大家多来看看烈士,不要忘记他们。渐渐地,响应者越来越多。”孙嘉怿说。

  孙嘉怿为烈士墓碑描红。

  黄军平是响应者之一。这名陕北农民,曾前往朝鲜寻找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牺牲的大伯。亲人尚未寻到,但当他来到开城市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,看到英名墙上铭刻的上万名烈士姓名时,不由得想,“我在找我的亲人,他们的家人是不是也在找他们?”

  回国后,黄军平找孙嘉怿商量,能否将这些烈士的资料整理出来,帮他们寻亲?

  2017年,两人发起了“我为烈士来寻亲”志愿项目。

  寻亲之路,遇到诸多困难。籍贯不详、部队番号不详、重名人数众多……孙嘉怿没有气馁,想出了“笨办法”。她在网上招募了20多名志愿者,先从一些烈士陵园拍摄的视频中截取烈士姓名信息,再与中华英烈网和各地相关英烈史料进行比对。

  多年来,志愿团队走访了20多个省份、7个国家,收集整理4万多条烈士信息,形成包括姓名、出生年月、牺牲时间、牺牲地点、部队番号等详细信息的数据库。孙嘉怿将数据库同步提供给相关地方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和烈士陵园,帮助完善烈士信息,以便更好地开展寻亲工作。

  孙嘉怿(左二)和志愿者一起参加“我为烈士来寻亲”公益活动。

  孙嘉怿说,党和政府对志愿团队工作的支持远不止于此。今年6月,团队在走访时得知,童云宝烈士的女儿在寻找父亲的安葬地点,几十年来未能如愿。后来,团队在有关部门帮助下,调阅、核对历史资料,多方走访比对,最终在位于河南睢县的睢杞战役烈士陵园,找到童云宝烈士的安葬地点。

  “我们到各地寻亲,只要跟宁波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打个招呼,他们就会帮我们和当地做好对接。”孙嘉怿说,她过去在一家私企上班。为支持她牵头的“我为烈士来寻亲”志愿项目,共青团宁波市海曙区委邀请她到区志愿者协会工作,并开设了“孙嘉怿青年工作室”,海曙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也在资金配套、资料查找、联系对接等方面给予支持。

  协同发力,汇聚合力。在孙嘉怿影响下,已有400多名志愿者加入“我为烈士来寻亲”项目,家住沈阳的95后姑娘金美燕是其中一员。

  与孙嘉怿一样,金美燕每年要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好多回,“平时路过也会进去看看”。说是“路过”,其实从她家到陵园,要坐1个多小时的公交车。

  与孙嘉怿一样,每到一处烈士墓地,金美燕都会逐一记录相关信息,每当遇到祭扫的家属、老战士,她便上前搭话,“说不定能从他们那儿了解到更多烈士信息,补充进我们的寻亲数据库。”

  尽管地域、年龄、职业不同,但因为相同的志向走到了一起。如今,金美燕和孙嘉怿成了好朋友,两人多次相约到烈士陵园祭扫,一同为烈士寻亲。在孙嘉怿发起成立的400多人志愿者寻亲团队中,40岁以下青年占到3/4,其中不乏90后、00后。 

  “一位位先烈,是国家和民族的英雄,也是我们青年人眼中最亮的星。”孙嘉怿由衷地说。

2021年1月

孙嘉怿荣登“中国好人榜”

【责任编辑:高晟寒】